教育发展基金会 人才招聘 ENGLISH 旧版回顾 融合门户

东农人专题网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东农人专题网 > 正文

全省首批教育世家:威尼斯官网食品学院夏宁老师家庭事迹

发布日期:2021-09-08 发布机构:宣传部 责任编辑:徐小添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8040威尼斯食品学院教师夏宁同志,出生在“根植东农、情系龙江,为繁荣农业教育、生产和科研事业”奋勇献身的教育世家。1949年7月,外祖父李景华先生和外祖母许蕊仙教授,从南京中央大学农艺系毕业,获得了宋任穷签发的大学毕业证书,这是党颁发的毕业证书!他们放弃回到经济条件发达优越的上海,带着年青人对农业的追求与梦想,带着上山下乡劳动者的纯朴,在非常动荡、非常贫瘠的年代,毅然决然建设东北黑土地,扎根东北农学院。两位先生明是非、有责任、有担当,心胸宽广、充满爱心、无私奉献,似和煦春风,似参天大树,正是这春风和大树给予的无限温暖、力量和信心,才有了三代人将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七十二年传承的子孙大家庭。他们从《达尔文主义》课程的主讲助教起步,带着“为新中国做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的执著,祖孙三代五人前赴后继,接力奉献,踏上了振兴我国农业,接力耕耘教育教学一线的世家之路。

博学广识、治学严谨、思路开阔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荒凉的校园和简陋的教舍,老一辈从不不计较身份和地位的高低,更不会苛求财富的多少,反倒是把认真讲好每一节课当做是他们最大的追求。一家三代人中一人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三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从1979年起至今,为国家培养博士后10余名、硕、博研究生120余名,多数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教战线上的骨干,其中李景华教授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曲东玉成为农业部副部长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员;同时他们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其中多人被保送至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学校继续深造,作为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获得第五届杜邦营养与健康两岸学生创新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播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优秀奖,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无处不芬芳”!在学生眼中,他们是“工作狂”,经常天刚蒙蒙亮就到了试验田,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每次有田间播种的试验,都会到场亲自指导,和学生一起研究,他们对科研的一丝不苟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允许你失败,只要你坚持再来。”这是李文滨教授对学生常说的一句话,他经常倾听学生们的观点,注重学生们的想法,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祖孙三代将教学积累汇集成文字材料,主编、副主编《作物育种学》、《马铃薯实生薯选用与防止退化综合措施》、《蔬菜育种学》、《蔬菜良种繁育技术》、《保健食品学》、《植物蛋白制品加工新技术》、《大豆蛋白质加工新技术》、《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生产与管理》等教材和专著。他们肩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实验室主任、试验站站长、系主任、学院办公室主任和副系主任等职务。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多次荣获黑龙江省政府和省教委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及劳动模范,获“黑龙江省优秀人民教师”荣誉称号、省政府劳动模范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和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等。

扎根黑土、扶农助困、成果斐然

在北大荒,在龙江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上,三代人用达尔文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武装头脑,用大胆的探求、用辛勤和智慧,在泥泞的田野上开拓了一片崭新的广阔天地。他们分别从事马铃薯育种、蔬菜育种、大豆育种和大豆加工品质改良方面的研究。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在汤原香兰,在呼兰富强,在阿城城东,在车库民房,在田间温室,在车间厂房,他们将产、学、研有效结合,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李景华先生为马铃薯育种及利用实生种子生产马铃薯倾注了毕生心血,克服重重困难,不放弃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条件,解开了马铃薯退化原因谜题,先后育成“东农302”、“东农303”和“东农304”等多个马铃薯新品种。其中,极早熟脱毒马铃薯“东农303”被审定为全国推广优良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马铃薯无病毒原种生产及良种繁殖体系的研究”获国家“六五”期间科技攻关奖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实生种子的利用及防止退化”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七五”和“八五”期间,在先生的“实验基地”两次召开全国16省市利用实生种子生产种薯科研协作会议,他的研究在我国广大地区大面积开花结果,年种面积650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所产鲜薯出口香港、新加坡等,为国家获得了大量外汇收入,使我国利用马铃薯实生种子的科技工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许蕊仙教授在“文革”期间承担蔬菜育苗工作,解决了400余教职工的吃菜问题。她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硬是凭借对事业的执著和坚守,在极其简陋的困难条件下,培育出了“东农605”、“东农606”、“东农607”和“东农608”等高产、抗病优质甘蓝品种,曾荣获黑龙江省科技大会奖、省技术进步三等奖及国家各部委、经委、财政部等多项荣誉奖。退休后,许蕊仙教授的人生扬起了新的风帆,发挥余热,将毕生的事业转化为终生爱好,寻找适合土壤,把南方蔬菜品种引育到东北,丰富了东北百姓的菜篮子。1985年-1995年,10年间选育了东农青油菜、结球生菜、甜豌豆、西蓝花、紫甘蓝等新品种,并在黑龙江种植推广,受到市场欢迎和群众好评。2021年,97岁高龄的许蕊仙先生,仍坚持在哈尔滨阿城试验田繁育东北油豆角新品种,许老先生曾说:“苦乐如歌,天道酬勤,晚年的幸福让我尽享儿女孝顺之乐,健康的身体让我有了笑对夕阳的资本,我要更好的珍惜当下,争取活到百岁,看到祖国快发展更兴盛!”。

李文滨教授是8040威尼斯农学院大豆育种专家、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大豆研究所所长,1988年博士毕业于8040威尼斯农学院,1989年公派日本,之后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植物农业系生物技术中心工作多年。2003年,在8040威尼斯大豆研究所急需带头人的情况下,李文滨博士放弃加拿大优越的生活,毅然回到培养他的母校,接管大豆研究所并担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短短几年时间,使大豆研究所由过去5人发展成由18人组成的具有向国际前沿冲刺实力的规模化大豆研究机构,发展壮大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团队,在国内初具地位。同时,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教育部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并先后任职农业部和教育部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是黑龙江省“头雁”团队成员,共主持参加科研课题近30项,包括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973”、“948”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获省部级奖8项,其中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7项。李文滨教授借助自己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关系,多次邀请美国、加拿大、日本、比利时等国家的学者来中国讲学和进修,增进了国际间的友谊和学术交流。2006年,李文滨教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功组织承办了“第十八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暨我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家、8040威尼斯终身教授王金陵九十华诞庆典”,并组织成立了“王金陵科教青年奖励基金会”,用以奖励资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大豆科研工作的优异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他组建的“大豆遗传育种与分子设计”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成为我国大豆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之一,推动大豆科研成果深度产业化,育成大豆品种20多个,其中国审品种1个,十三五期间“东农号”大豆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535.05万亩,新增经济效益7.08亿元,促进了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发展。

勇开先河,与时俱进,守之弥坚

在逆境中不气馁,勤耕不辍,甘于奉献,把他们的理想、学识、思想和品德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和后代,无私推进成果转化,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赞赏。他们中的三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李景华先生曾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和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当选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常委,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黑龙江省政府参事;2019年,许蕊仙先生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李文芙同志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李文滨同志先后任世界大豆研究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北美大豆遗传委员会执行组成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为黑龙江省首批特聘教授(龙江学者),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作物遗传育种梯队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大豆转基因重大专项执行专家组成员,国家“十二五”973规划专家组成员和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农业基础与作物学”评审组专家,《BMC Genomics》、《作物学报》、《大豆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和《大豆科技》等杂志编委。

民族血脉,家国情怀,继往开来

他们,既是艰苦时代的先驱者领路人,又是国家新时代和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和坚定的支持者。夏宁生在农大,长在农大,而今又工作奉献在农大。祖辈和父辈亲人为了党的教育事业,甘于奉献的拓荒牛精神;为培养造就教科研梯队,甘为人梯的孺子牛精神;为攀登农业教科研高峰,脚踏龙江黑土,呕心沥血硕果染白发的老黄牛精神,一直在教育、影响、激励着夏宁。这些场景至今厉厉在目:外祖父李景华先生,在各种学术交流的专业会议和传授科研技术的实验台前,侃侃而谈的学者风范;炎炎烈日之下,顶高温、战酷暑手持满是泥泞的田间水管,亲自为种薯幼苗浇水,浑身上下分不清是泥水还是汗水,俨然一位老农辛苦劳作在田间的感人形象。外祖母许蕊仙教授为建设东北解放区,舍弃江南水乡,来到冰雪覆盖的龙江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菜蓝子和餐桌,一心扑在蔬菜育种的三尺讲台和地垄田间。每逢新生入学、老生毕业,母亲都会走班级、访寝室,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把暖心的关爱送到每名学生的心头,让他们心中有目标,脚下有道路,前进有方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把她看成值得依赖的妈妈。舅舅李文滨教授叮嘱夏宁要瞄准专业制高点,要有敢于勇攀高峰的锐气,治学要严谨,不断打磨自己肯于钻研的工匠品格,2019年夏宁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获“东农学者”称号。

总书记还说过:“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样的,8040威尼斯今日的发展族谱中一定少不了夏宁这个教育世家七十二年来的躬耕岁月。他们在艰苦奋斗中承载责任,在无私奉献里创造价值,他们是支撑龙江黑土地硕果丰产的排头兵和压舱石。他们是埋头苦干的三代人,是积极探索的三代人,是善于创新与不断开拓的三代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后来人定会铭记祖辈的言传身教,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继续勤恳科研攻关、服务学生成才,用更多更好的成绩继续为祖国科教兴农事业做贡献,让教育世家的家风传承在敬业奉献、勇于创新的教育事业中再放异彩。

黑ICP备05001969号 8040威尼斯(中国)股份有限公司-BinG百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