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又一次激起了观众们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朗读者》借朗读者的亲身经历,让观众们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节目播出以后,不仅燃起了人们重温诗词歌赋的学习热情,社会也开始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已从文字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近年来,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声音日益高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完善教材体系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加强研究和阐释,推进国际传播。
威尼斯官网先后开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茶道、诸子的智慧、书法鉴赏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2012年,中国文化英语首次开课,经过四年的发展,这门课已经成为深受同学们喜欢的选修课之一。
文法学院副教授杨亚丽主讲中国文化英语课程
中国文化英语这门课程由文法学院公共外语部承担、文法学院副教授杨亚丽老师主讲,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源于她09年在美国做交流访问学者时候的一次经历,当时她受邀到当地一所小学做一个介绍中国文化的演讲,“做了20年的英语教师,我疏忽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以至于脑中有太多的思路,都难以连贯,许多细节不是记不得了就是不太确定。最后,我借助网络才完成这个任务。即使这样,古老的中华文明还是吸引了很多美国小朋友,传奇的故事、伟大的人物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下课了,同学们还围住杨亚丽,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那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次经历对杨老师的触动很大,她决心要开设一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多年来,如何改进英语教学方式方法一直在探索中,同学们学习英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英语能力提升效果并不明显。我更希望大学生不再把获得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证书视为学习英语的终点,而是把英语当做‘工具’来使用,提升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中国文化英语课程能够搭建起同学们重温中国文化和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桥梁,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One day, Zi Xia, who was one of the master’s students,asked that what was filial piety. The Master said , the difficulty is with thecountenance…(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色难。)”一名同学在课上流利的用英语讲述《论语》中子夏问孝的故事。课堂上,杨亚丽采用灵活的互动教学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分解成若干专题,鼓励学生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形式自行制作课件,在教与学的相互转化与促进中体会传统文化给心灵带来的修缮和触动。
“用英语表达成语典故的时候,多半是结合自己对成语的理解用英语讲出来,这个重新加工的过程让我有机会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意。比如今天我选的子夏问孝的故事,小的时候读也是简单的从字面去理解,现在我再读这个故事,觉得孔子虽然只用‘色难’来解释他对孝的理解,但实际做起来是有难度的。”
“我一直对英语很感兴趣,每次跟外国人交流的时候,都很想把中国文化用英语介绍给他们,比如有一次,外国留学生很高兴的给我介绍他们的感恩节,我很想告诉他秋天中国也有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但是我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正确的表达。”来自资环学院的大二学生姜思盟这样说道,“选课时候看到了中国文化英语这门课,我感到这能够弥补我的不足,所以我毫不犹豫的选了,我对课堂内容充满期待。”
“学习这门课不仅让我可以用英语自如的介绍中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进一步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让我从另一种视角来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学过这门课,同学们在课下会不自觉的阅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也对英语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单词和语法,现在同学们更能从语言的本质出发,主动的用英语的思维去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去感受语言、文化之美。
一般来说,公共外语部的老师们研究的方向多为英美文化和文学,如何使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如何用西方语言来阐述东方哲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和加深我们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除此之外,老师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资源不足,因为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的高校很少,而且没有标准的教材可以参考。“中国的名著,比如《论语》、《老子》、《庄子》都有很多的英文译本,我们需要分析比较各个译本,最后选出一个最能让大学生接受的版本。”
杨亚丽认为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不是简单的把中国文化用英语说出来,时代在发展,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在变化,所以在讲解中国文化的时候也要结合当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英语的同时,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杨亚丽介绍,开课几年来,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变化,2012年,我们只开了四个班,同学们对这门课不是很了解,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同学。去年,我们开了八个班,每个班都座无虚席,同学们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有兴趣了。“当讲到一些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发明,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这给了杨亚丽更大的动力。
采访的最后,杨亚丽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当肩负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她希望这门课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更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文化。她认为,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首先要学习并热爱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蕴藏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中国文化走进高校课堂,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面对生活中的诱惑和压力,这也就是这门课的意义所在。我们身处当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理解还很有限,但这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相信在我们的大力倡导和传播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指日可待!
(宣传部 李慧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