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伟琳 □本报首席记者 张清云 摄
2009年5月,8040威尼斯食品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这条消息被该校两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获悉。借助这个平台,这两名贫困大学生仅用半年便开了一家果茶厂。5日,二人讲述了半年来的创业经历。
创业经验 大学期间开快餐店
来自河北唐山的李东和来自河南安阳的陈启俊是东北农大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届毕业生。家庭贫困的二人做过学校勤工俭学岗位、当过家教。大二开始,二人没再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大三时,二人找到一份为校外餐厅送餐的兼职,干了一段时间发现开快餐店是一条不错的赚钱渠道。于是,二人拿出积攒的4000多元奖学金在校外开了“食客快餐”,每月收入1000多元。虽然钱不多,可是二人很开心,因为他们不仅解决了生活费、帮助了更多的同学,还积累了许多创业经验。
升入大四,由于要实习,二人关闭了快餐店,但一直怀揣创业梦想。
获得帮助 学院无偿提供技术
因为条件不允许,二人没有在毕业后立即创业,而是签约黑龙江许氏食品有限公司。三个月后由于工作出色,陈启俊被提升为车间主任,李东升职成为质检部部长。
李东说:“我们当时最爱看的节目是《赢在中国》,节目‘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成就梦想’的口号一直激励着我们。”
2009年5月,食品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在大学期间有创业理想的学生搭建实现创业梦想的平台。看到这条消息,李东和陈启俊觉得“机会来了”。二人找到负责该中心工作的食品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高汉峰。“食品学院2004年研制了生产山楂果茶的技术,当时仅在实验室制作了少量产品。勤工俭学时,我曾负责给家属区送过山楂果茶,当时听到的反馈是这种果茶味道不错,而且是健康饮品。”李东说。
二人的创业想法得到食品学院大力支持,学院无偿提供山楂果茶生产技术,并由三名专业老师进行跟踪指导。
意外收获
老师帮修机器省下20万
2009年6月,李东和陈启俊从原单位辞职,工作一年的收入除了还国家助学贷款及给父母生活费,仅剩3万元。借来7万元,7月末二人开办了汇众果茶厂。
开办工厂最大的投入要属机器设备了。此时老师程涛获悉沈阳一家倒闭的食品厂正在处理设备。“我们以买废铁的价钱购入一些设备,一台新均质机市价在7万元左右,而我们却以5000元买到了。”说到此处,陈启俊还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运回哈市后,刘毅、刘滨城两位老师带着他们对机器进行了修理,很快机器便能正常工作,他们仅在购买机器设备上便省下20多万元。
为了省钱,李东和陈启俊自己动手装修厂房,上网学习铺设电线,甚至学会了氩弧焊。进入冬季,二人也是自己烧锅炉供暖。记者注意到,他们的手上都有小伤口。“这已经好很多了,最多时我们手上都有20多个小伤口。”李东说。
初战告捷
产品下线十余天赚万元
2009年12月25日,汇众果茶厂生产的山楂果茶下线,至今已卖出7吨,获利万余元。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虽然累但他们说心里很高兴。“看到山楂、胡萝卜变成产品,看到产品销售出去,我们都很有成就感。”
李东在原单位担任质检部部长时,曾兼过销售部的工作,到省内多个城市调研市场,从中学习了一些销售知识。由于时下的消费者品牌意识较强,所以刚刚创业的二人决定从团购和内销入手。“正值节日期间,一些单位会为职工搞福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上门推销产品,得到了原工作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们采购了一批我们的产品。在食品学院举行的食品展销会上,我们的产品也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卖出了不少。”陈启俊高兴地说。
采访中,食品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高汉峰表示,李东和陈启俊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孵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这个中心也是我省目前唯一一家能让学生直接参与食品生产、销售、管理的创业中心。“学生通过参与生产实践可积极开展创新。”看到学生们走向自主创业,高汉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编后语
近年总体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我们一直在鼓励大学生采取灵活方式自主创业。然而,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子来说,真正自主创业绝不轻松,他们缺少资金、技术,更缺少市场经验、社会人脉。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东北农大的两名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他们很幸运,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原工作单位的帮助。真心希望,社会给予那些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多一些帮助、多一些支持,让这些有勇气、有志向的大学生走得更远、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