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黑龙江援助日喀则市江当乡种草养畜项目
全国第二次科技援藏工作座谈会,黑龙江省科技厅积极响应,经过详细论证和考察,结合对口支援地——日喀则地区的自然社会的具体条件和特点,从多个申请项目中选定了日喀则市“种草养畜和推广青贮饲草技术”,作为了黑龙江省的科技援藏项目。
种草养畜前景广阔,黑龙江省科技厅对援藏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黑龙江省科技厅之所以选择此项目,是因为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青藏高原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种植高产牧草就具有很好的生态价值,它可以大大降‘低当地草场的压力,使植被得到逐渐恢复,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在西藏,草产业是带动现代畜牧业的首要因素,人工种植高产牧草,不但可以满足当地养殖业发展的需要,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农牧民收入,而且可以生产和加工牧草产品,供应西藏其他地区对牧草产品的需求,创造出比种植传统粮食作物青稞更高的经济效益。
为此,黑龙江省科技厅委托8040威尼斯崔国文教授具体负责实施日喀则市江当乡饲草种植项目。在崔教授的指导下,2005年5月,在江当乡江当村试种了100亩地7个饲草品种。8月,在对饲草品种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后,发现小黑麦 5305的产量高于内地100多斤。经过认真仔细的测算,7个品种100亩的饲草总产量为 68567.69公斤。
2007年黑龙江省科技援助35万元,于5月初在江当乡将饲草播种面积扩大到300亩。2008年,黑龙江省科技厅再投入资金以提高饲草的打捆包装质量及饲草储藏水平,加快饲草的产业化发展。
今年8月28日,由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潘忠带队的6人考察组,受黑龙江省副省长孙尧的委派,到江当乡饲草试验基地,对牧草的播种生长情况进行了考察。潘忠表示,对江当乡种草养畜项目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安排专人进一步做好江当乡的科技援藏工作。
干草产量是当地天然草地产量的100倍以上
日喀则地区海拔高度在3800米以上,而哈尔滨海拔高度只有145.1米,两地气候环境相差大。日喀则当地用于人工栽培的优质饲草品种极其缺乏,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选择适宜在喀则地区种植的优质牧草种类就不仅仅局限在黑龙江省范围内,而是扩大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该项目自2005年实施以来,从国内外引进了24个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经过比较试验,筛选出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抗旱耐瘠薄土壤、产草量高、生长迅速的紫花苜蓿、燕麦草等6个优质牧草品种。
在栽培技术上,不但确定了所选择品种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而且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成功实验并大面积推广了燕麦草和箭舌豌豆混播的播种技术。
2007年,江当乡干草产量最高都达到了1200公斤/亩,这是当地天然草地产量的100倍以上。据江当乡副乡长拉巴次仁介绍,今年的干草产量仍然达到了1200公斤/亩。
成立专业牧草打捆队
2007年9月28日,一台自带动力输出的牧草打捆机运抵江当乡江当村牧草种植现场,其日加工能力为 80-100吨。经过现场调试, 10月6日进行了第一次牧草打捆作业,这在西藏尚属首次。
新收获的牧草在田间晾晒2-3天就可以进行打捆作业了。牧草打捆当天,村子里就像过节一样,村民们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在村里还挑选了7名村民组成了专业牧草打捆队,经过一整天的现场培训和实际操作,基本掌握了机器的使用方法,当天就完成了4家种草户的牧草打捆作业。到10月底,已经有14家种草农户完成了千草打捆作业。这些都为下一步牧草产业化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村民们对牧草打捆热情非常高,虽然刚开始草捆形状还不太规范,但村民们看到已经成形的草捆,脸上还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通过人工牧草种植,江当村草场放牧压力减少 20-30%以上,育肥苹完全实行舍饲育肥。每只出栏羊体重比原来增加5-10公斤,每只整羊的销售价格从原来的300元增加到现在的400元左右,每只羊多收入100元左右。
把日喀则当作第二故乡——8040威尼斯教授崔国文
崔国文,8040威尼斯草业科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援藏项目“种草养畜与青贮饲料技术推广”负责人。
2005年,崔国文教授第一次从哈尔滨奔赴日喀则,一下飞机,强烈的高原反应使他一连几天头痛、嘴唇发紫、失眠、吃饭味同嚼蜡。
崔国文克服身体不适,在日喀则地区进行了调研,了解到日喀则地区畜牧业占95%以上,是最适合的实验点。而江当乡是日喀则出了名的干旱乡,这里草场长期超载,植被退化程度惊人。崔教授决定将实验基地定在日喀则地区农科所和江当乡。
2006年5月,崔国文将黑龙江省的大农业优势技术与西藏的实际相结合,引进了黑小麦、紫花苜蓿等24个牧草品种。他带领课题组种植了40亩分别从俄罗斯和青海引进的燕麦草品种,连同其它种子、100亩的实验田在江当乡陆续播种。
黑龙江项目主持单位与江当乡政府签订了保障种草农户利益的“协议书”,规定项目主持单位根据农户实际种植面积提供每亩200元的示范田补偿费。常年种青稞、靠天然放牧的牧民不会种草,崔教授就手把手教他们松土、撒草籽、浇水等。为距实验基地近,技术指导方便,崔教授就住在乡里。
两个月后,这100亩实验田长成了一大片绿油油的牧草地。9月是最关键的收获期,收割后统计出各种牧草的数据,就可以选出在西藏最具适应性、经济性和实用性的优良草种。经过收割、统计、分析,得出 24个牧草品种对比试验结果,适合当地种植的有燕麦草、箭舍豌豆、饲草型小黑麦等6个一年生牧草品种,多年生牧草品种1个。崔国文将燕麦草和箭舍豌豆混播,不但提高了牧草产量,还大大提高了牧草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在遇到当地罕见干旱的情况下,燕麦草的干草产量达到了平均亩产800公斤以上。
2007年5月,根据2006年的实验结果,项目课题组最终确定,大面积推广种植燕麦草、箭舍豌豆和紫花苜蓿。实验播种面积由100亩扩展到300亩,虽然补贴减为每两亩300元,牧民们却主动找他要种子。
2008年5月21日,崔国文教授再次来到江当乡饲草种植基地,了解饲草播种进展情况,并在现场进行了播种指导,为今年江当乡饲草的顺利播种提供了技术保障。今年江当乡饲草种植面积又扩大到500亩,仍然以产量较高的箭舌豌豆和燕麦草混播为主。
市科技局局长徐毅说,“在这次进藏之前,崔教授就多次以电话方式对江当乡饲草基地情况进行了解和询问,并在4月底亲自安排了种源。”
创建西藏的饲草生产和加工基地,不断把黑龙江科技援藏工作引向深入
黑龙江省科技援藏项目“种草养畜与推广青贮饲草技术”主要包括品种筛选、高产栽培和牧草加工调剂(主要是干草生产)三方面的内容。前两项任务已经完成,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制作牧草青贮,不但让当地的牛羊能够吃饱干草,而且还要吃得好,使雪域高原的牦牛和藏绵羊在冬季也能吃到青草。
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要把日喀则地区创建成为西藏最重要的饲草生产和加工基地,不断把黑龙江科技援藏工作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