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加入学校勤工助学中心的学生背后都有一个贫困的家庭背景,他们努力自己挣钱完成大学学业。刘彪就是他们中的一位,不但赚取了自己的生活费,资助弟弟完成学业,还在一年内帮助本校300多名贫困生找到了兼职岗位。
学习、打工两不误
刘彪,8040威尼斯动物科学技术学院05级动物科学专业学生。他近两个月已经暂停所有的兼职,大学前三年攒下的7000元钱让他可以在这段时间专心复习考研。
在此之前,刘彪的大学生活就是学习和打工,每天5时30分起床,22时30分以后回寝室成为雷打不动的作息时间表。虽然天天打工,可是刘彪的学习成绩每年都是班级第一名。
刘彪来自河南省虞城县一个贫困家庭,大学报到时他只带了1000多元钱,办理了各项手续后,他身上只剩下340元。“从那时起,我就立志一定要凭自己的劳动改变贫困的命运。”军训结束后,刘彪便积极寻找兼职。
由于赚钱心切,刘彪的第一份工作被骗去了100元钱。那是在一个家教中心担任信息记录员的工作,在外面收集信息,每月达到规定的条数就可以得到800~1000元的提成。可是他工作了一周,收集的信息不少,却被告之没有一条合格。他提出不干,可是交的100元押金却要不回来。
第一次赚钱
刘彪第一次赚钱是发传单,发了四个多小时。拿着10元钱工资,他一路笑着回到学校。之后,他做家教、为学校周围的饭店送餐赚钱。在结冰的路面骑着自行车往返,摔倒是常有的事。“最尴尬的时候,是在三九天,将外卖送到自己的寝室楼,同学在温暖的寝室等晚饭,自己却在严寒中赚取生活费,心里难受极了。”刘彪说,不过他很快调整了心态,又找回了上大学之初自己养活自己的决心。三年多来,他月收入最多的一次是1100元。当时课业很重,他同时做3份家教,每天5时30分起床后便去打扫教室,然后去做家教,回到寝室后再去发传单或送报纸。“真的很累,常常在回校的公交车上睡着了。”
大一下学期,刘彪第一次给家里寄去了400元钱,供弟弟读书。“我弟弟很节省,一个月100元生活费就够了。”大二上学期,他把自己攒下的2000元全部寄回家里。惊讶的父母让他照顾好自己不用顾家里,可是他总是隐去自己的辛苦,对父母说,大城市工作机会多赚钱很容易。
为300名贫困生找到助学岗位
大一下学期,刘彪进入了学校为贫困生开办的勤工助学中心。两年后,他从一名普通的教室清扫员成为勤工助学中心的学生管理员。学校每年仅能提供六七百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可是学校有贫困生约3000名,这些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刘彪和担任勤工助学办公室主任的同学一起到校外寻找岗位,一个暑假便为300名贫困生找到了工作。
2007年暑假,他通过收集家教信息的方式为同学寻找工作机会。香坊区一家大型商店每天9~13时、16~19时是人流量最大的时刻,此时他便站在商店门前,向过往行人收集家教信息。第一天刘彪的脸就被晒黑了,十多天下来,他的手臂、脖子被晒得脱了皮。收集来的四十多条信息被他分配给本校的贫困生。赚到钱的同学纷纷表示感谢,有人想要请他吃饭、有人买来小食品送到勤工助学中心,全都被他回绝了。他说:“只要你们在大学期间自立自强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可是同学们还是希望能有所表示,于是为勤工助学中心收集家教信息成了大家积极争抢的工作。
如何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是刘彪一直思考的问题。校内能提供的岗位已经饱和,应该到校外寻找更多的机会。此时,一位同学在网上发现了必胜客招聘计时工的信息。第一次把同学大量输送出去,刘彪请老师一同出面与企业进行了洽谈,并完成了招聘会的组织、宣传和送人的工作。这一次,他为80多名同学找到了工作。
在外打工,注重品牌形象
不久,刘彪听说了华旗饭店在哈市大学招聘暑期工的消息,他组织了46名同学前去面试。当天,他找到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表达了希望为同学获得工作机会的诚意,这46名同学是由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组织的,并事先经过了挑选。最后46人全被录用,被分到不同的部门。“饭店每个部门有专人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服务结束后,我带去的46名同学得到的评价全是优秀。”刘彪自豪地说。其实,在46名同学去面试前,刘彪便做了一番“思想动员”,“这次出去不但代表了个人的形象,也代表了东农的形象,如果把东农勤工助学中心的品牌打响,以后同学们也会有更多的兼职机会”。后来华旗饭店又先后录用了两批共78名暑期工,其中74人来自东北农大,全部由刘彪组织挑选。这次工作也打响了农大勤工助学中心的声誉,不少单位慕名而来。
为同学联系工作,刘彪从不怕花掉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一次,他收到一批紧急用工的信息,必须在第二天8时前找到36名同学到岗,他从17时开始逐个给同学打电话,一晚上便花掉了近30元电话费。可是他对自己却是能省则省,饭吃饱就好,衣服干净就行。羽绒服是他最贵的衣服,120元,他从大一穿到现在。
勤工俭学让他成熟
勤工助学中心的岗位不够,刘彪常常将自己的工作让给其他同学,具体多少次他已经记不清。
为同学联系校外兼职岗位时,他也遇到了不诚信的企业。一家企业招聘30多名促销员,当时谈好每天每人30元钱,提供两餐,工资日结。30多名同学清晨5时许冒着严寒赶到商家,进行了短暂的培训后,每人领到了两小块面包。没想到,这成了同学们全天唯一的一餐,工作了近13个小时后,又冷又饿的同学们想要拿着工资回学校,可是商家却找了个理由没有支付。“我和一位同学找到那家企业三次,最后软磨硬泡才要回了1000多元的工资。”吃一堑长一智,此后勤工助学中心编制了规范的用工协议,用人单位一定要签协议,保证学生的权力,并保证不拖欠工资。
勤工俭学的这些经历让刘彪迅速地成熟起来,性格也由内向变得开朗。他也乐于把自己三年多的勤工俭学经验与学弟学妹们分享,告诉他们如何寻找工作机会,如何提防骗子。(黑龙江新闻网-生活报)